第371章 萨尔塔省和直升机

去年阿根廷农民的平均年收入大约1000美金,约80000比索,月收入在83美金,6600比索左右。

最近几年,农村地区的收入提升确实非常明显,而且生活成本要低于城市,这也是农村人口回流明显的原因之一。

普通农民去城市并不好找工作,普通没有能力要求的工作又非常辛苦,很多农民也在很大程度上比不上要求更低的新移民。

进入60年代以来,阿根廷农村人口规模以不同寻常的增量,几乎增加了4倍人口,农村社区也在快速进化。

如西班牙佛朗哥政权通过压制农民运动维持稳定,导致大量农村青年逃亡阿根廷,成为阿根廷的城市工人。

但很多西班牙的新移民工人因为文化不高,只能从事低端工作,或者重新成为阿根廷农民。

1960年代阿根廷经济复苏崛起,西班牙成为欧洲重要的廉价劳动力出口国,阿根廷在马德里还有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地区都设立官方移民工作站,吸引移民。

阿根廷在南欧地区,东欧地区的移民招募工作都做的不错。

以前阿根廷农产品通过地方集市出售,一般是每周一次的固定集市,以物易物普遍,如用鸡蛋换布料。

随着土地改革,货币向下流动非常快,加速了比索全面普及阿根廷。

以前的农村神父既是精神领袖,也是农村社区的调解人,是农村的掌权者。

现如今正式职位是村长,农业合作社的一把手,村一级的统一民族党负责人,以及农村神父组成了新的农村领导团体,号称四驾马车统治农村。

现在乡村教堂不再是权力中心,但保留了神父的一部分权力,更新了更多符合内阁需要的宣传方式。

从贫困佃农到富裕地主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小,到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都促进了边缘地区的发展。

权力的变更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土地的变更带来经济的富裕,

意大利的黑手党控制村庄,希腊的农业内战遗产制造新阶级矛盾,瑞典强制合并农庄带来的理性化暴力,阿尔巴尼亚的封闭试验带来的饥荒。

罗马尼亚的玉米狂想曲,佛朗哥的饥饿输出,阿尔及利亚血棉阴影,南斯拉夫的实验性裂痕。

危地马拉联合果品公司的土地诅咒,尼加拉瓜索摩查家族的牧场帝国,秘鲁贝朗德改革的空中楼阁。

智利弗里德里希·哈尔的化学实验田,多米尼加特鲁希略的棉花恐怖,巴西公路割裂的原始文明。

奥格兰战争的繁荣饥荒,哥伦比亚咖啡泡沫下的死亡阶梯,墨西哥棉花种植的化学灾难。

肯尼亚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玉米实验,维多利亚湖的生态屠杀,刚果内战危机中的农业崩溃。

尼日利亚的石油诅咒,加纳可可经济的黑洞。

60年代的非洲农村,是新殖民主义的实验场。

60年代的拉美农村,是一场多方势力参与的文明绞杀。

60年代的欧洲农村,是进步祭坛上的文明断裂带。

60年代的美利坚农村,是资本与机械的拓荒场。

比起欧洲贫困区的农民,非洲的新殖民暴力,在阿根廷当农民不算太好,也不会太差。

阿根廷农村女性承担家务、纺织、饲养家禽,但没有土地继承权,但通过村办工厂获得经济独立。

工业化浪潮已开始冲击传统农业社区,农业机械化起步,农业劳动依赖畜力的情况开始大规模改善。

不少青年倾向进城务工,老一辈视其为背叛土地,但也有大量青年回流,科恩内阁限制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

1962年阿根廷政府缓步推出农业补贴,拖拉机数量迅速增长,氮肥使用量也猛增。

科恩内阁推行乡村更新计划拨款修路、通电,1964年阿根廷农村通电率已经突破60%,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中。

1963年,阿根廷的电视信号首次覆盖农村,但电视普及率不足5%。

几个农业大开发计划的实施,让阿根廷耕地面积达到了4200万公顷。

疯狂的开发,但理智的保护,让阿根廷没有重演美利坚的黑风暴。

大部分开垦的土地都很贫瘠,因为有农业科学院的指导,加上很多新农民的辛苦劳作,配合灌溉设施建设,产量也变得高了起来。

新的高产农作物品种更加适应边际土地种植,如第一年种植大豆或者花生,但当年的所有产出全部重新落回田地进行肥田,构建土壤碳氮循环。

同时合作社与养鸡场养猪场,还有各种下脚料,如屠宰场,城市沼气池建立合作,进行科学化肥田工作,使用大量的堆肥,实现禽畜粪污资源化利。

往往开垦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形成半熟田,再搭配化肥,一两年就可以实现比较高的产量。

秸秆还田,建立蚯蚓生物工厂,菌根真菌接种等方式推广到很多农田开垦中。

新农民群体通过精细化农田

管理弥补土地先天不足,通过农业合作社整合中小农户形成规模化经营,建立产销一体化,集中采购农资,

共享农机设备和劳动力,但需要村庄有足够强力的领导者。

往往威望比较高的人进行整合,也间接推动统一民族党的权力下放。

机械化开垦的好处是可以建立美式大农场,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新边疆开发效果还是相当可以。

目前阿根廷每户农民平均拥有10口人,分到土地约8-10公顷,20-25英亩的耕地,土地所有权的确认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积极性。

大部分土地由农业合作社进行分配,如果是人口多的村庄就会分的少一些。

如果是牧场分配,土地面积就更大了,一些家庭牧场的面积分配到的牧场在200-1000公顷,公司牧场的面积在5000-20000公顷,牧场地区的土地改革一般是没有那么深入,不少家族选择分家,规模2万公顷以上的大型牧场基本上瓦解。

牧场地区的土地改革主要针对超大规模的农场主地主牧场和外资控制的牧场,中小型家庭牧场则进行了保护。

配合适度集约化经营,实现家庭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配合集体农庄和农业合作社,农民收入增加。

目前阿根廷土地整合度高,农村合作社主导耕地规模,如有些农村会组成农业大队,5-10户土地整合成小麦大队,集中种植和耕种,集中种植降低生产成本,机械共享统一销售,让土地产出效率更高。

如核心区的潘帕斯地区的耕地,分配的会比较少,但新开垦地区会多一些,只是大部分农民不会大量新开垦耕地。

如查科省新开垦的耕地大多数登记在国营农场和原先的兵团农场公司出去给原先的兵团士兵。

按国家农业部的估算,目前阿根廷农村地区农民已经掌握90%的耕地,土地改革正式进入尾声。

分到土地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巩固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制度化写入宪法,保证土地不能流转到个人手里,而是通过集体农庄和农业合作社,让土地不会被兼并,都是长期工作。

阿根廷农村地区拥有约500-600万的农业工人,他们有的不愿意自己种地,有的是新移民,有的是家里田地不多,不想辛苦开垦荒地,出来讨生活,成为农业工人。

农业工人形成了阿根廷劳动力蓄水池,雇工日薪约2美金左右,妇女工资仅为男性一半。

他们白天务农劳作,晚上参与家庭作坊或者村办工厂兼职工作,如羊毛编织、橄榄油分装,面粉厂等,收入要高于普通农民。

有的则是全职变成工人。

商业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始创办一些村办农产品加工厂,让很多人愿意留在农村工作。

如拉潘帕省,布省,雷里奥斯省等省份就出现了大量的村庄工厂,如面粉加工厂,葡萄酒厂,棉花加工厂,蔗糖工厂,罐头厂,建材加工厂,皮革加工厂,木材加工厂,服装加工厂,五金加工厂等,推动阿根廷轻工业快速发展。

这些工厂主要是对抗工农业剪刀差而存在的,开发广大农村市场。

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村办工厂和农村家庭作坊数量超过1万家,带动90万农业工人就业,拉潘帕省的数量更是达到1.2万家,带动120万农业工人就业。

1964年全阿根廷国营公司数量首次达到6000家,其中大量是新创办的地方国营公司,总资产突破150亿美金,年产值也超过了100亿美金,建立庞大的国营工业体系。

内阁控制的国营公司主要分布在垄断性行业,地方国营公司更加全面,包括竞争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

去年拉潘帕省的国有工业企业就有1262家,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力。

阿根廷国营公司覆盖几乎所有主流行业,但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阿根廷国内工厂数量继续增加到18万家,规模以上工厂达到3万家左右。

上市公司数量也猛烈增加中,排除掉交易限制比较大的三级交易市场上的公司,目前阿根廷主板上市公司总量达到1000家,其中国家证券交易所有700多家。

挂牌交易和等待进入主板交易市场的成长性中小公司数量突破1200家,证券市场上可交易的公司达到了2200家。

国家证券交易所监管较松,吸引大量投机资金,外国投机资金。

从去年12月的58.8亿美金总市值的高峰后,阿根廷股市开始急转直下,国家证券交易所半年时间跌到了30亿美金,猛跌了1半左右,不过也因此把外资热钱收割了不少,最近一个月才开始回暖。

不少投资股市的投机者破产,比如杠杆投资者,但很多人是用自有资金的人员只是损失了账面上的浮盈,特别是刚开始交易一两年的人,甚至还有盈利,股市沉浮上下波动也是正常。

必需消费品如食品、医药、银行等公司的市值保持稳定,矿业和能源股下跌严重。

外资撤离与杠杆资金踩踏导致这轮下跌,但本土散户损失有限,部分短期交易者甚至盈利,市场情绪分化。

市值暴跌后部分优质资产已经有了抄底价值,新的韭菜开始进场。

但阿根廷股市也因此从三年疯狂牛市转入技术性熊市。

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的市值反而保持了相对稳定,总市值从高峰的28.6亿美金下跌到了22亿美金。

上市考核比较严格,不像国家证券交易所那么混乱,也因此风险没有那么大。

这轮股市下跌也和弗朗迪西的第二个任期有很大关系,市场信心不足导致,而且改革进入攻坚困难阶段,内外压力暴增,导致很多阿根廷人和外资对经济持续发展信心不足。

如目前各省开始抵制联邦税收改革,联邦财政收入同比萎缩,阿根廷内阁总理大臣圣赫塞不得不一个省一个省的谈判,同时稳定市场信心。

地方各省要求更大税收自主权,以发展经济。

科恩内阁优先稳定财政与汇率,保证了执政基本盘。

1964年阿根廷农村信用社和农业信贷银行的农村存款规模达120亿美金,规模增速非常惊人,有力的推动了农村地区建设。

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国家农业信贷银行和邮政储蓄所等机构吸收了80%的存款。

短期内释放巨大生产潜力,粮食产量翻倍,农村贫困率显著下降。

高额存款为农村地区的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

土地改革后的社会整体发展均衡,不过由于剪刀差的存在,农民购买工业品的时候溢价比较严重,且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但农村地区目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上生活压力比较小,非常适合不愿意竞争,自由散漫的普通阿根廷人。

城市工人会高一些,普遍月工资在8000比索到12000比索,白领阶层如律师和证券从业者,工资高的可以达到16000比索,约200美金。

但各地发展情况完全不一样,哪怕是布兰卡市,月工资在4000比索到5000比索左右的人也非常多。

特别是像零售、餐饮等低技能岗位,收入也并不高,大量低收入群体未被纳入官方统计,数量非常。

现在的比索购买力十分坚挺,哪怕是4000比索,节省一些,一个月存下1500比索也是有可能的。

12口人的阿根廷城市家庭年均支出约700美金左右,约56000比索,包含了食品、住房、医疗、教育投入,普通职工就能承担。

随着比索升值,币值稳定,银行的利率也比较稳定,阿根廷人储蓄率目前越来越高,储蓄率高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