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队伍的宽度达到了三百多步,如此庞大的规模让人瞠目结舌。
这两万步兵分成了四个梯队,每个梯队都有五个钢铁方阵。
每个方阵恰好有一千人,他们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就在这一刹那间,第一梯队的五个战队方阵突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默契和精准。
前三排的士兵们手持长枪,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整齐划一地平放着。
每一名士兵的身体都像一台经过精密调校的机器,迅速而准确地转向右侧。
他们的左手如同盾牌一般稳固地立在前方,为整个身体提供坚实的支撑;右手则如同操控杆一样灵活,精准地握住长枪。
这长枪如同一条准备出击的毒蛇,吐着信子,直直地对准了叛军冲来的骑兵方向。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精妙的技巧。
左手作为支撑点,不仅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还能为右手的操作提供稳定的基础。
而右手则如同魔法师手中的魔杖,巧妙地控制着枪身的运动。士
兵们可以一直将右手握到矛杆的尾部,这样既能节省体力,又能将长枪的攻击范围扩展到最大程度。
在双方都手持长达近一丈四尺的长枪的情况下,战场就如同一片迷雾,让人难以看清对方的动作。
士兵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很难准确地判断出何时是最佳的突刺时机。
如果盲目地狂冲过去进行突刺,很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直接撞到对方的枪头上,而自己却无法击中对方。
只有像这样缓慢地接近,如同潜伏的猎豹,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才是最适合超长枪对战的策略。
这种对战方式需要士兵们具备极高的耐心和专注力,同时也考验着他们对战场形势的敏锐洞察力。
密密麻麻的枪头宛如刺猬身上的尖刺一般,密密麻麻地出现在阵列前方,让人不禁心生恐惧。
那些越过拒马冲上来的叛军步兵,看到这一幕,心中顿时一紧,原本勇往直前的步伐也不由自主地缓了下来。
而指挥这些叛军步兵的,显然是一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将领。
他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裴徽一方步兵战阵的枪林如织,立刻当机立断地下达了命令。
叛军步兵们闻令而动,手中的长枪等长兵器如潮水般放平,并且保持着整齐的战线,一边缓缓前进,一边恢复体力。
然而,尽管叛军步兵们努力想要保持整齐的队列,但由于他们缺乏统一的队列训练,手中的长枪却如同风中的乱草一般,长短不一,高度不齐,与裴徽一方步兵那整齐划一的枪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种情况下,叛军一方的步兵显然对这种打法有些束手无策。
当双方的第一波对刺开始时,他们立刻就吃了大亏。
许多叛军士兵手中的长枪刚刚刺出去,自己便如同狂风中的稻草一般,被对方密集的长枪瞬间刺中,瞬间倒地身亡。
在这个过程中,裴徽一方两侧的巨型抛石机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持续不断地将巨大的石块抛射出去。
这些石块犹如陨石一般从天而降,狠狠地砸向叛军。
每一次石块的撞击都带来一阵地动山摇,给叛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叛军们惊恐地看着头顶上不断落下的顽石,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恐慌。
他们提心吊胆,害怕下一刻就会有一块巨石砸中自己。
这种恐惧让他们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原本紧密的阵型也开始出现松动。
叛军各级将士和士兵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在第一波试探性的对刺中,他们吃了大亏。
这让他们立刻变得谨慎起来,不再像之前那样冒失地一头扎上来,而是小心翼翼地靠近裴徽一方的步兵方阵。
双方的步兵方阵主力如汹涌的潮水般逐渐靠近,然而,步幅却越来越小,仿佛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长枪的枪锋闪烁着令人胆寒的寒芒,犹如毒蛇吐信,散发出强烈的威胁。
在这种互相威慑的情况下,双方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接近攻击距离。
就在这时,史思明当机立断,下达了让两侧骑兵冲杀的命令。
早就按捺不住、心中杀意如涛的叛军骑兵们如离弦之箭一般,迅速绕开中间己方的步兵,从两侧如猛虎下山般向裴徽一方的步兵战阵发起了试探性的冲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