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可太了解承辉帝了,他连作恶多端的文官都下不去手,何况是宗室和外戚呢?
所以呢,什么严惩之类的话就不要说了,这世界一直都是这样的,有的人总是能享受特权的。
贾琏不是不想干那帮王八蛋,只是指望不上承辉帝,将来等李亨上来了,他绝对能干那帮孙子。
抵押的土地收回之后,发现了大铁矿和大煤矿,这个很合理吧?
失信名单推出后,这些欠钱不还的总是和外戚,想要再借钱,那是很难了。再说了,牵扯进这笔烂账的人员,只要是官员,一律罢免。
将来会不会出山,那是以后的事情了,毕竟这是中央集权皇朝,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只能说贾琏的做法,实在太合承辉帝的心意了。解决了烂账的问题,接下来一门心思的应对许可证的事情。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承辉帝与内阁协商后,确定了今后皇家央行不再行事专断权,一份经营许可证,不单单要有两成抵押,还要先经过户部审核,再由央行批准发放许可证,整个过程必须要有御史监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找哪个环节的负责人算账,如果都没问题,那就一起被算账。
远在苏州的贾琏,对京城的信息获取是有滞后性的。
对于地方上的“贤达”们,贾琏已经彻底看清楚了,明明手里没有任何牌,还要在惯性的推动下,死活不肯投降。
那就再来一次狠的!一点一点的让他们认清现实好了。
张庭恩的信里提到了央行发生的事情,同时要求贾琏顺手去金陵巡视总部在金陵的银行。内阁的公文,随后就送到。至于贾琏在江南干的事情,张庭恩提醒了一句,涉及到的人太多,利益太大了,一定要注意个人安全。
贾琏回信谢谢了恩师的关心,表示他会注意的。
林如海的来信则含蓄的表示,林家与他关系很淡了,利益来往也不多,不要因为他的面子,影响贾琏的大事。
这话说的贾琏一个字都不信,这个时代的人,怎么能摆脱宗族的影响呢?最后看似顺便提一句,当初的约定别忘记了,黛玉已经是老姑娘了。
实际上这些年,贾琏与黛玉之间的书信,一个月一封的频率在交流,即便人在婆罗洲,也没停过。
贾琏顺手给林如海也回了信,表示到江南主要是整顿吏治来的,顺手干点别的事情。
什么事情呢,贾琏信里没有说明,只是在写完回信后,很正式的给承辉帝上了一份调查报告,说明江南各地的商业现状与当下的税收机制之间的失衡状态。阐明了一个事实,商业税由地方官府来负责收取,导致民间大量商业税流失,同时也是地方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贾琏再次建议,成立一个专职的收税部门,直接对内阁负责。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地方官府胡子眉毛一把抓,权柄过重,监督不足的情况下,腐败几乎是一种必然。
而将监督的权利交给地方士绅,等于与虎谋皮。
贾琏的报告中还表示,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时代一直在变化,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苏州清晨的宁静,又一个被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
本地人已经不那么惊讶了,抱着吃瓜的心情看热闹。普通百姓看明白了,钦差大人根本没有搜刮百姓的意思,每次出手,不是针对官员,就是针对士绅和豪强。
士兵们满城的张贴告示,还让胥吏下乡去贴告示,核心意思就一个,名单内宋氏作恶的苦主,请到衙门来领取退赔。如果不在名单内,可以去衙门告官,前提是需要提供证据,空口白牙的官府不认账。
官府从宋氏的案子里收缴多少财富,外面不得而知,但是官府头一回搞大规模的退赔,实属难得一见。
退赔的告示,吸引了近百苦主到官府来,这都是案子已经查清楚的,侵占了多少田地,退还之后,还要算上这几年的收益,加倍赔偿给苦主。受害者家属,也拿到了赔偿金。这一行动给了苏州百姓强烈的信心,大量的状子送到了官府,都是一些被欺压受了冤屈的底层百姓和普通市民。
贾琏亲自坐镇衙门审案,第一天就审了八个案子,全都是士绅勾结胥吏,欺压百姓,夺人财产的案子。
因为在审一个证据不足的案子时,贾琏对士绅一方表示,我不管他有没有证据,我只知道你强他弱,他来告你冒着巨大的风险。所以,这个案子我判你输,你若不服气,可以上告京城的大理寺和刑部,如果还不服气,可以去敲登闻鼓。
这帮士绅平时都习惯了恃强凌弱,落在贾琏的手上时,也尝到了被人以强欺弱的滋味。
士绅们怎么想的贾琏不关心,他就是要杀一杀这帮士绅的气焰。
这个案子之后,贾琏在官绅的圈子里收获了一个新的外号,不管钦差。
第一天八个案子之后,苏州城内外,掀起了一股告状发风潮。当然贾琏也不是那么好欺骗的,比如郊外一个无赖,勾结胥吏,状告一个士绅时,贾琏凭感觉就觉得这厮不对劲,立刻把人扣下来,然后派人先去实地调查。发现确实是诬告之后,该无赖和他收买的胥吏,一起被流放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