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当着厨子摔碗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06级导演系导演班的杨灵越,我的论文题目是《电影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播》。

我会将我的论文分为5个部分进行报告,分别为前言背景、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与传播、华侨的“移情”与民族认同、如今中国走入的误区分析、总结与未来发展。

自19世纪60年代末,电影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逐渐在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开设放映所,其中带来的影片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精挑细选的,比如《水浇园丁》、《火车进站》,主要展现现代科技与理性思维这种在中国绝无仅有的东西。”

杨灵越停顿了一下,见面前的老师们都在认真听,便继续。

“之所以特意挑选这些影片,是因为电影作为传播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文艺形式之一,西方等国家便在刻意地营造他们有多么先进和文明。

而当时的中国,能看上影片的人,都是上流人士,也是掌握着话语权的文化人。

于是乎西方在全中国民众的脑海里逐渐有了一个印象,先进、文明、白种人更优秀。

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了全世界。

90年前,毛姆来华拜访辜鸿铭后写了一部访谈录,收录在了《中国的屏风上》。

其中提到,很多来华的西方人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带着一种反客为主的主观意识过剩,在打量他们目之所及的所有中国人时,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哪怕他们其实只是客人,甚至是不速之客。

在20世纪初期,美国为了加剧这个印象,资助了当时的中国数十部影片的制作,进一步营造黄种人低人一等的形象。

这个恶劣影响一直荼毒至今。

自然也会有一些有眼光的、爱国的人看明白了这些,便也借助电影这种大众传播的手段,开始向海外民众介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反向输出。

诸如《定军山》、《火烧圆明园》。这便是中国电影早期的发展与传播,非常有限,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

说到这儿的时候,杨灵越点了一下电脑,进入PPT的下一页,也是论文的第二个部分。

台下的老师们也很无奈,优秀学生的民族主义情节何其重,但说的又是事实,论文中的有些史料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是第一次所知,更有PPT上的图片用以佐证。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想到,学校里的一些受西方文化荼毒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子,优则用洋人示范,劣则用国人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会不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