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弘晙阿哥因为换牙期间影响唱腔,但是真的耍得很好,诙谐乐呵都有了,豪情壮志都有了,思乡之情也有了。

咳咳,小孩子的“诙谐乐呵、豪情壮志、思乡之情”当然和大人们的不一样。皇上用一口菊花美酒,眼望场中汇聚万千瞩目的乖孙孙,发自内心的自豪。

就听弘晙阿哥接着唱:“老爷庙前是驿站,黑马白马都备鞍,狠打马、紧扬鞭,公差哥儿跑得欢。过大岭、翻高山,换人换马不换鞍。”

“跑得小马张巴掌儿,跑得大马两腿弯,大马跑死三千六,小马跑死六千三,不送银子不送钱,直把军情来回传……”

康熙二十三年,为抗击俄罗斯的侵略,由吉林界至爱辉一千三百四十里设置十九个驿站,驿站的站人专门传递火急军情,必须星夜疾驰,人马都不换,站上俗称“八百里滚蛋”。

意思是说一骑扬尘,站站传递,日行800里,最后马累死了,骑者只好连滚带爬地将信件送到京城皇上那里。一直到现在,北方站上的人还把驿站传递情报最快的速度800里加急叫做“八百里滚蛋”。

弘晙阿哥学着骑者“对着死去的马匹泪汪汪,想起受难的家乡,眼望京城哭着连滚带爬”的模样学得那个像,看得很多人都跟着眼泪花花。

夹杂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夹杂着对当年那段勒紧裤腰带打三藩,打准格尔,打俄罗斯苦难日子的感怀,夹杂着如今大清国蒸蒸日上,国富兵强的骄傲……

一个个的,即使是特邀来一起过节听不懂词儿的当地贵族,也都听明白了其中的感情。

音乐是最通用的语言。

站着的跟着跳,坐着的站起来,鼓掌声不断……跳起来八角鼓,唱起来小曲,耍起来戏法……大合唱的声音雄壮巍峨。

没下场的人都无声地哭出来,皇上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溢满眼眶,又硬生生地倒流回去。

曾经只是关外人牧居时的一种玩乐的八角鼓,每当人们行围狩猎和劳动之余,常以八角鼓自娱自乐,庆贺丰收的喜悦。进关后,在驻防地或行军途中,也常击鼓高歌尽情演唱,以排解劳顿和思乡之情。

现在满、汉、蒙、白……各族人都喜欢它,人人都会几下。鼓面竖置,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内,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弹击鼓面发音,音色清脆,优美动听。尤其是弹击鼓面与摇震鼓身相结合发出的音响,更具特色。

演奏技巧也是丰富,“挝鼓十法”“击鼓五法”,坐、弹、垫、轮、搓、磕、分弹、簸……

有弘晙阿哥领着这些“文武双全”的人耍起来,真应了那句,“怀中抱月,四平八稳。摇鼓腕抖臂不动,打垫轮搓应合弦。”

耍的人尽兴,对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