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城里的学生和家长,也不太欢迎非本地的学生来读书,升学的名额就那么多,要抢到手已经是非常不容易,哪里还能接受得了外人来抢?
蒋校长从报纸中抬起头来,说:“这事儿确实没有个明确的说法,要问也要去教育局问问。反正现在非本地户口的学生,非常难进学校。”
因为城里的日子比农村好过,有个城市的户口,就能在城里找工厂工作,捧个铁饭碗,所以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非常困难。没有这户口,孩子在城里上学当然很难了。
国家对人口流动的管控并未一下子就全都松开,而是要一步一步来的。
赵主任好奇地问:“你家是这儿的户口啊,你打听外地户口上学的事情做什么?”
苏采青解释说:“我看娘家侄女上学的样子,感觉乡下的教育实在是堪忧,想把她带到这儿来读书呢。许多事情,咱们大人都能将就,但是这孩子受教育的事情,还是尽量不将就,您说对吧?”
赵主任若有所思地点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这样一来,咱们本地的孩子不,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吧?”
也是怕外人抢了资源,毕竟本地的教育资源,也是靠本地人创造的财富去支持的。
苏采青说:“人数多了,竞争肯定会厉害许多。但是这样也能促进孩子更加认真读书不是?再说了,那些外地来的人,确实没本地的户口,可是他们在这儿干活,就是为咱们这儿创造价值啊!”
赵主任觉得也有道理。
找房子的事情拜托了赵主任,孩子上学的事情,赵主任和蒋校长是帮不上什么忙的,苏采青还是得想别的办法。
这年头,政策大于天,政策上行不通的事情,难度就非常大,除非上头改了政策。
只是,想想大侄女哭成花猫一样的脸,还有她说的希望自己做她妈妈,苏采青就觉得这事儿不能轻易放弃了。
聊了一个多小时,时间也不早了,苏采青告辞后,直接回了家。
苏小壮正在挥汗如雨的整地,半年没干过这样重的农活了,倒是还未生疏。
进了门,就看到桌子边,三个女孩正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写字。
张云扬是教完了自己姨妈和舅舅,又来教这些阿姨。
这几个女孩的水平,和当初苏幺妹几个的水平差不离多少,数数倒是数的清,但是算术和写字都是一塌糊涂,张云扬都要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上过学了。
看着几个女孩这时候为难痛苦的样子,苏采青仿佛看到了自己侄儿侄女的将来。就算是教育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可是农村的孩子依旧是落后的那一批,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差距,会越拉越大。
“姐,你去做什么了?”苏幺妹问。
苏采青说:“去赵主任家坐了坐,打听了一下房子的事情,尽快找个房子给她们住着。”
几个女孩都竖起了耳朵,没什么心思学习了。